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當前正值高校畢業生秋招季,2024屆應屆畢業生正式加入就業市場。開啟一場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間的“雙向奔赴”,提高就業滿意度、匹配度,有哪些要解決的問題?當前大學生擇業觀、就業觀發生了哪些變化?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政法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商學院教授王霆。
中青報·中青網:當前大學生的擇業觀、就業觀發生了哪些變化?
王霆:比較明顯的一點變化是,年輕人更重視對職業競爭力的培養,有了較長遠的職業發展規劃。找工作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個人成長和發展機遇。所以在選擇企業時,他們對人才培養機制、未來職業發展空間、職業興趣等方面更加關心。
第二點,擇業更加實際、理性、清晰。能否獲得實實在在的職業價值是他們選擇工作時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因素。比如有較好的薪資福利,能很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
第三點,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不斷增強。他們期望在工作中能夠體現自身價值,所學所用能更好地為社會作出積極貢獻;更加傾向于將工作視作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一份工作。這在當代大學生中已經是比較強烈的一個需求了。
大學生整體呈現出來的就業觀念的變化,就是更加強調“里子”了。
中青報·中青網:大學生求職更加注重“里子”,您感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王霆:我認為可以分為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原因。
內在方面,大學生自身的職業成長意識越來越強烈,他們更加明白,第一份職業是職業生涯中最為重要的開端,影響今后職業價值觀的形成。這也促使他們在擇業中更加明確自身需求。
外在的原因有三方面。首先,就業市場環境變化,競爭更加激烈。整體就業環境的不確定性也讓大學生求職更注重“里子”,傾向去選擇更加務實、有發展前途的職業,能使未來職業發展更長遠、更穩定。其次,就業結構出現較大調整。大量新興行業職業的出現,為大學生提供了有發展空間的新的就業機會。大學生注重在新經濟環境下獲得長遠的職業發展前景,能主動擁抱新經濟帶來的吸引力以及挑戰,同時也更好地滿足社會就業結構的變化。另外,互聯網使就業信息的獲得更加便捷,讓大學生能夠通過一些信息媒介渠道提前了解到用人單位實際的工作條件和薪資水平、員工滿意度等??陀^上為大學生擇業提供了很好的理性依據。
中青報·中青網:大學生面對第一份職業,有著許多期待和要求。對于大學生求職時做好各方面的平衡,您有什么建議?
王霆:我認為首先要明確自身職業目標,了解自身職業興趣,在求職過程中才能更加有針對性,也能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一個好的基礎。
其次,要在薪資和職業成長機會之間做好權衡。這兩者通常是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最為看重的兩個“里子”,但很多崗位在剛入職時起薪并不高。大學生要明白,在看重薪資待遇之余,更要看重薪資能否隨著職業發展有增長空間,要更多去關注薪資與職業成長之間的關聯性。
另外,要重視行業的選擇問題,全面考量當前的行業發展狀態、未來行業發展前景和趨勢。應結合我國大的發展戰略,比如數字經濟戰略、實現“雙碳”目標、數字化和綠色化的“新兩化”等,更好地了解相關行業發展前景,進行職業選擇。
最后,回到“面子”和“里子”話題本身,二者同樣也要權衡去看。有時一個有名氣的平臺,往往也會給年輕人很好的激勵,讓他們更有成就感。所以,如何把“面子”和“里子”更好地融合,把握住自身短期和長期的職業發展需求,都是需要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去認真考慮的。
中青報·中青網:要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用人單位,您對大學生有哪些實際的建議?
王霆:我建議大家多了解就業市場行情,針對心儀的目標企業,要主動去獲取更多的信息??梢远嗖殚喯嚓P行業的分析報告,還可以通過原有員工、現有員工對雇主的評價,以及一些社會關系網絡渠道,比如師兄師姐、親朋好友等,增加對目標企業的客觀了解。
中青報·中青網:您認為大學生求職中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錯配?
王霆:第一點,是就業能力的錯配。這也是現在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正在深層次、長期地影響著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F在高校培養出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和企業所需要的職業能力之間還存在鴻溝。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尤其是“冰山模型”中冰面之下的非認知能力,對于他們就業和職場發展都是重要的保障。
第二點,是學歷上的錯配。隨著高校擴招,高學歷大學生越來越多,他們肯定是希望能找到和自身學歷相匹配的工作崗位,但是更高學歷崗位在就業市場需求中的比例是更小的,用人單位的很多崗位并不能與高學歷相匹配。這就導致學歷和實際職位之間的錯配,這也是近年來比較明顯的一個現象。
第三點,用人單位性質和就業偏好的錯配。例如,許多年輕人在求職過程中更加看重職業穩定性,以及一些人的跟風報考,導致“考公”競爭越來越激烈。但畢竟這些崗位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這也容易出現一定的錯配。
中青報·中青網:從根本上解決青年就業難,提高就業滿意度、適配度,您認為要解決哪些問題?
王霆:從長遠來看,達到青年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需要高校、政府、社會和企業多方合作,系統地解決問題。
從高校角度,學校教育要與就業市場、用人單位之間保持協調,不能讓教育和市場脫節。應該將企業用人需求、職場所需知識和技能,更早地前置于教育培養方案中,使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更加符合企業用人需求。這需要教育機構不斷地關注就業市場需求,加強和用人單位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能夠前瞻性地調整課程設置、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形式,培養出更多具有較高實踐應用能力、就業能力的各類型、各層次人才。
從政府角度,應該出臺更多支持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政策。一是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整體教育結構,完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提高青年就業能力。二是要打造更加準確清晰的就業信息平臺,對一些招聘亂象進行根本性治理,引導企業更加規范地招聘,以保證青年就業市場健康發展。三是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管,打擊和規避就業歧視的相關行為。同時,加大勞動法律法規執行力度,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從社會角度,應加強人力資源中介行業職能發揮,提升對青年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自身職業興趣和職業優勢,重視職業選擇的合理性,同時提供好的就業渠道。此外,還可以為年輕人提供志愿者活動、實習實踐的機會,幫助他們了解就業市場、融入就業市場。
從企業角度,首先應更好地制定用人規劃,為大學生提供明確合理的職業發展競爭機制。其次,要加強和高等教育機構的合作,把人才培養前置到大學期間,也能幫助高等教育更好地了解企業需求,共同培養市場需求的人才。同時,企業可以多組織各種社會公益活動,提高雇主品牌形象美譽度,也能夠吸引更多優秀年輕人的加入。最后,客觀發布雇傭信息數據,提高就業的滿意度和適配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 實習生 黃子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