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10月31日,微信、抖音、快手、微博、B站發布關于推進頭部自媒體賬號實名信息展示的公告。如微信的公告顯示,近期將首先引導100萬粉絲以上的自媒體賬號對外展示實名信息;抖音的公告則提出,粉絲數量達到50萬且發布涉及時政、社會、金融、教育、醫療衛生、司法等內容的自媒體賬號,需授權平臺在賬號主頁展示通過認證的實名信息。
梳理互聯網發展的脈絡可以發現,推進網絡“大V”落實前臺實名制其實并不“突然”,而是我國網站平臺運作和管理的一個必然趨勢。早在2015年,中央網信辦就出臺了《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確立了“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2017年正式實施的網絡安全法規定,用戶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網絡運營者不得為其提供相關服務;今年,中央網信辦又發布《關于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對強化資質認證展示、規范賬號運營行為等13項工作進行了細化。上述規范無不釋放著一個清晰的信號:在互聯網平臺發展過程中,網絡實名制范圍的拓展是大勢所趨。
隨著自媒體的發展,網絡“大V”的粉絲動輒以幾十萬、上百萬乃至上千萬計,成了毋庸置疑的“公眾人物”。并且,其發表的內容會被海量轉發,獲得裂變式傳播,影響成千上萬的網友。然而,有一些網絡“大V”為獲得流量頻頻觸碰法律紅線,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前臺匿名”為其披上了自認為安全的“馬甲”。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網絡“大V”在享受互聯網帶來的流量紅利時,也必須遵循權利義務相統一、權責平衡這些重要的法律原則。粉絲越多流量越大,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就越重。作為公眾人物,網絡“大V”不能只看到言論自由的一面,而忽視社會責任的一面。前臺實名制正是要求網絡“大V”在“鼠標輕點”之前,要經過審慎的考慮。
不可否認,保護隱私權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但是公眾人物與普通民眾的隱私權保護范圍有著明顯差別:普通民眾的隱私權受到廣泛保護,而公眾人物則需要向社會讓渡出一部分權利,以保障民眾的知情權與監督權。我們雖然不能苛求公眾人物成為“道德圣人”,但是其理應帶頭守法,更應受到廣大群眾的監督,而前臺實名制展示,為公眾監督提供了契機。
我們注意到,此次實名制改革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多家網絡平臺同時推進,可見改革力度之大;二是并沒有采取“一刀切”的辦法,而是突出積極穩妥推進。針對部分網友提出的前臺實名制可能導致“大V”隱私嚴重泄露、易受網暴等擔心,也值得相關平臺在新舉措推進中予以留意,及時總結經驗,完善配套機制,力促新舉措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積極效應。
期待這項重大改革舉措的積極推進,能有效督促網絡“大V”們正確看待自身影響力,愛惜其“公眾人物”的羽翼,做法治的倡導者、倫理的堅守者、理性言論的傳播者。(檢察日報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