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以創新文化軟實力涵養科技硬實力”
二○二三浦江創新論壇·創新文化論壇舉行
你知道“李約瑟之問”嗎?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難題,即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但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何沒有發生在近代中國?
在9月9日舉行的2023浦江創新論壇·創新文化論壇上,劍橋李約瑟研究所所長梅建軍對“李約瑟之問”作了再思考,表示中國正在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國人要堅定創新自信。
“‘李約瑟之問’從科學和技術發展的視角揭示了東西方文明演進軌跡的差異,也揭示了社會、經濟和文化制度的巨大塑造作用?!痹诿方ㄜ娍磥?,“李約瑟之問”在當下依然富有價值,因為文明之間的開放和包容有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主張“脫鉤”的論調是違背歷史潮流的。
在守正創新中彰顯中華文明底蘊
本屆浦江創新論壇·創新文化論壇由科學技術部和上海市政府主辦,科技日報社、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上海市科委等承辦,主題為“追光:創新的精神與動力”。
為何確立這一主題?承辦方給出了詮釋:科學文化是科學技術發展和創新的精神土壤和動力之源。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勇攀科技高峰的道路上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科學文化。
在主旨演講中,科技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張碧涌介紹了關于創新文化建設的調研課題。他強調了創新文化的重要性,將創新文化、創新人才、創新成果三者的關系比喻成土壤、樹木、果實,“創新文化直接影響到創新人才的培養,而創新人才又決定了創新成果的產生”。針對有些人認為中華傳統文化里的中庸之道等特質阻礙了科技創新的問題,他回應說:“要以創新文化軟實力涵養科技硬實力?!敝腥A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創新元素,因而首先要做的就是堅定創新自信,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創新元素作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文化土壤,從中培育出具有中國特色且又面向全球的科技創新體系。
梅建軍認為,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科學和創新基因?!袄罴s瑟之問”并不像一些學者所說的,是個“偽問題”。要承認中國古代有科學,四大發明等科技成果的背后,都有科學知識體系作支撐,也要承認近代以來中國科技水平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中國正在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個比例有望持續上升,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加快培育創新文化和科學文化。
“李約瑟的這些觀點,和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是相通的?!泵方ㄜ娬f,“我們要從文明互鑒的視角看待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力求開放和包容,而不是搞‘脫鉤’?!罴s瑟之問’也有助于我們反思當今社會、經濟和文化土壤是否適合科學原創思想的生長和技術創新的繁榮?!?/p>
在交流、會通中互鑒科學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稁缀卧尽纷g者之一、中西科學文化交流的先驅徐光啟曾感慨:“欲求超勝,必先會通?!苯涣?、會通,是科學文化的基本內涵。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持續深入發展。與時俱進的科學文化是各國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一些思考與研討正當其時。各國正在塑造怎樣的科學文化?多位國內外專家圍繞科學文化這一議題展開探討。
作為主賓國代表,巴西科學技術創新部副秘書長奧索里奧·科埃略·吉馬良斯·內托在演講中談道,巴西政府2020年制定了2021—2024年“國家創新戰略”,目前正考慮制定一個更新的國家戰略來推動科技創新,設計系統性框架,以帶動生產效率的提高。這意味著巴西要為企業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促進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資,最終借力科技創新來消除區域發展的不均衡、不對稱問題。
與巴西著重于科技的進步作用不同的是,西班牙赫羅納大學教授阿爾伯特·薩巴特·科爾分享了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風險認知:科技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可能產生諸多弊端,因而必須要對科技進行一個有效的風險評估。例如針對飛速發展的人工智能,要用系統的方法進行評估,找到潛在的風險以及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可能產生的影響。能夠減少對當前社會產生不必要的負擔,這是風險評估的目的所在。
在圓桌討論中,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王元向中國科協宣傳文化部部長郭哲提出一個問題:科學文化是能夠被建構的嗎?郭哲表示,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新技術凸顯出強大的文化重構力量,參與科技創新的主體發生了新的變化,個體的力量正在興起,這種力量也深刻地重構著整個科學文化體系。
當今世界東西方文明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制度仍存在顯著差異,如何通過對話和交流實現相互欣賞、學習和交融,仍需不斷努力。而這便是科學文化所能承載的功能。(本報記者 王 春 實習生 彭思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