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在眾多養老話題中,智慧養老是個時髦的概念。給老人家里安上智能設備,只需“一鍵”,甚至不需按鍵就能讓外界獲知風險并及時反饋。在西城區什剎海街道,這樣的嘗試從去年八月已經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藏”在智慧養老背后的隱憂也越發引起重視。如何保證智能設備不失靈?怎樣保證每個老人的呼救都能得到及時響應?將人力、設備、技術三者更有效的結合起來,是智慧養老未來需要重點發力的方向。
調研數據
什剎海街道常住人口71446人,60歲以上17603人,老齡化比率24.64%。其中,空巢老年人1318位,獨居老年人919位,失能老年人2836位。老年人口結構整體呈現出基數大、空巢多、高齡化的特點。
調研樣本
智慧養老系統讓“銀發族”笑開顏
在什剎海街道劉海胡同11號的街道市民服務中心里,有個“網紅”小屋。表面上和一般小屋別無二致,卻藏著不少巧妙“機關”。在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中,大多數是住在附近的大爺、大媽,其中不少都是獨居老人。
“聽說這叫‘智慧養老小屋’,里面的設備專門給獨居、高齡老人設計,今天來就是想了解一下?!?0多歲的劉女士說。
看著大爺大媽們好奇的眼神,工作人員吳昊主動上前介紹。只見他指著一塊水表打開了話匣子:“這是智能水表,可以通過用水情況推斷老人的狀態。在整套設備確認老人在家的前提下,如果超過一定時長沒有用水,水表就會向后臺發出信號?!?/p>
“就是說如果老人在家出現情況喪失主動報警能力,設備可以自動把危險反饋給外界?”劉女士問。
看著老人們興趣高漲,吳昊提高了音量,把“聯動”二字說得尤為清晰。原來,這套智能養老系統包括智能煙感、水浸、門磁、紅外線、視頻、智能網關等智能監測設備,可實現24小時監測老人狀態。如有情況,老人可一鍵求助或預約上門服務。
而當老年人發生中風、跌倒、心梗等意外情況時,系統平臺也能及時監測并主動發出報警信息,通知監護人或其他指定人員,便于第一時間發現并實施救助。
“這套設備的主要服務對象就是獨居老人,通過自動反應和老人主動報警,實現24小時完全監控,快速救援?!眳顷徽f。
安裝近一年卻一次沒用過
小屋是智慧養老“樣板間”,而在什剎海街道20多戶老人家中,這套系統已經開始守護他們的安全。家住尚勤胡同的85歲老人劉兆貴就是其中之一。自從去年八月安裝了智慧養老系統,劉大爺每天都會擦擦廚房里的煙感,摸摸智能水表,再看看床頭的SOS一鍵呼按鈕。
“看著都挺好的,就是我身體倍棒,一次沒用過,不知道靈不靈?!睅滋烨?,吳昊上門走訪,老人把心中的擔憂告訴了他。
“您按一下SOS,咱們現場測試一下?!眳顷灰贿呎f,一邊示意劉大爺按鍵。老人下意識退了兩步,連忙擺手:“可不敢亂按,給你們添麻煩?!?/p>
老人面露難色,吳昊主動上前,按下了床頭的SOS一鍵呼。不到一分鐘,電話響起、話筒里傳來后臺的人工智能報警信息;五分鐘內,社區、驛站以及老人的兒女都接到了電話,反饋電話陸續打了進來。
得知是吳昊在幫助老人檢驗設備,準備上門的救援人員和家屬才放下了懸著的心。
瞧著自家設備如此靈敏,劉兆貴連連鼓掌,并表示以后可以讓侄子少跑腿了。原來,盡管智慧養老系統安裝幾個月了,老人一次都沒用過,心中難免嘀咕。
“侄子離我很近,我讓他每周來一趟,給我送點東西,也順便看看我,現在看來是多此一舉了?!崩先诵χf。
在東煤廠胡同的86歲獨居老人劉淑媛家,這樣的問題同樣存在。盡管安裝了智慧養老系統,老人的兒子每周仍然要跑上一到兩趟,生怕母親出閃失。
“雖然希望永遠都用不上,但是定期檢測設備還是必要的,萬一出了事就是生或死的區別?!眲⑹珂赂袊@。
專業人員設備輔助不可或缺
一番走訪下來,吳昊發現20多戶中一次沒有使用過的老人不少。在慶幸沒有發生意外的同時,他也意識到定期檢測和人員、技術、設備三者相結合的重要性。
“如果每三個月到半年檢查一次,就能保證系統可以隨時反饋,避免因設備不靈導致的反應不及時?!?/p>
吳昊的建議得到了什剎海街道市民中心副主任郭云的贊同,她表示,盡管每周都會有養老驛站的工作人員對屬地高齡、獨居、失能等老人進行巡視,但他們并非專業技術人員,無法第一時間發現智慧養老系統的問題。
“所有的養老模式都不是一勞永逸的,在加派技術人員定期檢測的同時,還應該把驛站工作人員、屬地網格員、民警和消防人員納入進來,多方一起發力?!惫普f。
她表示,一旦獨居老人家中發生火災、入室盜竊、摔跤等危及生命的極端情況,即便老人通過智慧養老系統發出求救信號,如果專業人員無法第一時間到場,也會增加危險系數。
與此同時,郭云建議,在充分走訪、調研的基礎上,可以按需、分批擴大智慧養老系統的普及程度。
“現在試點的20多戶都是剛需,但是和街道17000多老人的總數相比,還是太少了?!惫普f,未來,將在街道兜底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和需求的家庭自主安裝智慧養老系統,每套成本1000元出頭,每年維護費用僅200余元。
“現在的智慧養老實踐已經證明了老人的需求和可操作性,未來的努力方向就是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轄區資源、打通智慧養老普惠的‘最后一公里’,擴大服務基數,完善監控和響應手段?!惫票硎?。
民有所呼
東花市街道居民:除了孤寡、空巢、獨居老人,一些有兒女照顧的高齡老人、重病在床老人等也是智能養老系統的“剛需”群體。百密還有一疏,兒女在身邊,按鍵在手邊,能有個雙保險。希望以后智能養老系統能更廣泛地惠及到更多老人。
什剎海街道居民:智能養老系統只是一個技術手段,最終響應的、靠得住的還是人。所以,智能養老系統靈便只是其一,最主要的是系統背后要有專業力量支持,這樣我們才用的安心、放心。(記者:張驁 李瑤 方非)